定州博物馆大门口有两尊瑞兽铜雕,非狮非虎也不肖貔貅。若有心寻迹,就能在博物馆内“汉家陵阙”主题展厅中找到原型:掐丝镶嵌金辟邪。
金片捏出辟邪似虎身躯。金薄片剪成细条、揉搓成丝,金线掐丝缠绕出辟邪的角、翅、尾。辟邪身上零散镶嵌有红玛瑙、绿松石,还有不计其数的金粟粒焊缀于体表,表现神兽卷曲的毛发。这尊掐丝镶嵌金辟邪长度仅4厘米,毫厘天地、巧夺天工——能够想象,汉代金工工匠超绝的技艺、独具的匠心。
博物馆逛展爱好者王萌在河北博物院一次金银器主题的联展中看到这尊金辟邪,一眼千年,追到定州博物馆“溯源”。这一追,就成了定博的常客。
“好东西看不过来。我记得当时看到一串千年前的琉璃葡萄,葡萄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霜,还有一些黄色的锈蚀斑块,太逼真。我举着相机,对着葡萄拍了十几分钟。”王萌说。
琉璃葡萄出自北宋工匠之手,1969年出土于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葡萄枝梗枯如干柴,果实颜色被锈迹覆盖,难以分辨是紫红还是紫黑,表现出一副因缺水而偃旗息鼓的样子。宋人工匠何曾料想,1000多年后,这串葡萄因“烂”得惟妙惟肖火遍社交网络。而他的手艺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制作玻璃器最高工艺水平的杰出代表”。
甚至,它还成了定州博物馆除“镇馆之宝”以外的引流密码。王萌发现这串葡萄时,它还没成“网红”。“逛展的游客眼界越来越开阔了。有时候反而是这种小而美、妙趣横生的展品,会让游客有超出心理预期的惊喜。如果博物馆里恰好有很多这样的展品,那么博物馆走红也在情理之中。”
在齐增玲眼中,馆内具有“待爆”潜质的文物数不胜数。譬如一尊绿釉红陶庖厨俑:身着深衣,右衽束腰,曲裾窄袖,袖口上卷,舒心跪坐。一案置于膝前,案上清晰可见一鱼。俑左手按住案上肥鱼,右手持刀作剖切状,满脸堆笑。“‘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庖厨俑的微笑是这种自足精神的表达。他姿态‘慵懒’,是否让人想到‘带薪摸鱼’?”
跨越千年,人们始终在探索劳动与休息的平衡点。
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